• 欢迎来到山东大学附属生殖医院
遗传咨询
来源: 山东大学附属生殖医院 时间: 2020-06-10 10:35 点击: 次 作者: 分子遗传室
目录
1、 苯丙酮尿症
2、 地中海贫血
3、半乳糖血症
4、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5、粘多糖贮积病
6、白化病
7、肝豆状核变性
8、脊髓性肌肉萎缩症
9、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
10、鱼鳞病
11、血友病
12、囊性纤维化
13、成骨不全
14、马凡综合征
15、克氏综合征
16、alport综合征
17、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症
18、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19、酪氨酸血症
20、庞贝病
21、特纳综合征
22、威廉姆斯综合征
23、神经纤维瘤
24、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25、尼曼匹克病
26、G6PD缺乏症
27、多囊肾
28、结节性硬化
29、遗传性长QT综合征
30、甲基丙二酸血症
31、遗传性耳聋
32、Waardenburg
33、先天性软骨发育不全
34、枫糖尿病
35、范可尼贫血
36、Rett综合征 

内容

1、苯丙酮尿症

是由于肝脏内苯丙氨酸羟化酶(phenylalanine hydroxylase,PAH)或其辅酶四氢生物蝶呤(tetrahydrobiopterin,BH4)缺陷引起的先天性代谢性疾病,由于PKU患者血液和组织中苯丙氨酸浓度增高,尿中排泄大量的苯丙酮酸,故称苯丙酮尿症。
疾病科普
【疾病描述】
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a, PKU)是由于肝脏内苯丙氨酸羟化酶(phenylalanine hydroxylase,PAH)或其辅酶四氢生物蝶呤(tetrahydrobiopterin,BH4)缺陷引起的先天性代谢性疾病,由于PKU患者血液和组织中苯丙氨酸浓度增高,尿中排泄大量的苯丙酮酸,故称苯丙酮尿症。PKU患儿出生时大多表现正常,未经治疗的患儿3~4个月后逐渐表现出智力、运动发育落后,头发由黑变黄,皮肤变白,全身和尿液有特殊的鼠尿臭味,并可伴有湿疹、惊厥发作等症状,并且随着年龄增长智力低下越来越明显。
【发病机制】
苯丙氨酸是人体必需氨基酸,食入人体的苯丙氨酸一部分用于蛋白质的合成,一部分通过苯丙氨酸羟化酶转化为酪氨酸,少量苯丙氨酸在转氨酶作用下转变成苯丙酮酸。苯丙酮尿症是由于人类肝细胞中苯丙氨酸羟化酶或其辅酶BH4缺乏或活性降低所致。其中98-99%的PKU患者是由PAH缺陷引起,1-2%的PKU患者是由鸟苷三磷酸环化水解酶(GTP cyclohydrolase,GTPCH)、6-丙酮酰四氢蝶岭合成酶(6-pyruvoyl-tetrahydropterin synthase,PTPS)、二氢生物蝶呤还原酶(dihydropteridine reductase,DHPR)、蝶呤-4α-甲醇胺脱水酶(pterin-4α-carbinolamine dehydratase,PCD)或墨蝶岭还原酶(sepiapterin reductase ,SR)缺乏所致。
下图所示为苯丙氨酸在人体内的代谢缺陷,当人体肝细胞中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或活性降低时,酪氨酸和正常的代谢产物减少,血液中phe含量增加,刺激转氨酶发育,phe转化成丙酮酸、苯乙酸和苯乳酸,并从尿中大量排出,产生苯丙酮尿。苯乳酸使患者尿液具有特殊的鼠臭味。高浓度的phe及其异常代谢产物抑制酪氨酸酶,导致黑色素合成障碍;高浓度的phe可抑制氨基酸转运系统,导致脑组织对氨基酸摄入减少和氨基酸比例失调,影响蛋白质和有关神经递质的合成;高浓度的phe还可以抑制脂肪酸去饱和酶,影响脑苷脂代谢;高浓度的苯丙酮酸抑制线粒体丙酮酸转移酶活性,导致线粒体ATP合成减少,影响髓鞘的形成。
【临床表现】
经典型PKU、BH4缺乏型PKU及短暂性PKU临床特点
【发病率】
我国PKU的发病率约为1/11000,土耳其的发病率最高为1/4000,美国约为1:14 000,北爱尔兰约为1/4 400,德国约为1:7 000,日本约为1:78 400,泰国的发病率最低为1/200,000。目前治疗苯丙酮尿症的有效方法是低苯丙氨酸饮食疗法。
Country Incidence of PKU
China 1 in 18,000
Finland <1 in 100,000
Ireland 1 in 4,500
Japan 1 in 120,000
Korea 1 in 41,000
Norway 1 in 13,000
Turkey 1 in 2,600
India 1 in 18,300
United States 1 in 15,000
上表来源WIKI
【诊断方法】
(1) 尿苯丙酮酸试验—定性试验方法:
a. 三氯化铁试验:将5%三氯化铁滴入5ml尿中立即出现绿色反应则为阳性,新生儿尚未喂食,此试验呈阴性,枫糖尿病者尿也可呈阳性,故此试验特异性较差。
b. 2,4-硝基苯肼试验:如果产生黄色混浊沉淀则为阳性。
此二种方法适合较大儿童的检测,在新生儿往往为假阴性。且此两种试验阳性反应,也可见于枫糖尿病,酪氨酸血症,故作为PKU非特异性试验,则需进一步作血Phe,酪氨酸测定才能确诊。
(2) 血苯丙氨酸测定
由于苯丙酮尿症首先表现为血中苯丙氨酸浓度的升高,一般血苯丙氨酸超过1200μmol/L,判断为阳性,并进一步诊断,分析苯丙氨酸与酪氨酸的比值(MS/MS法),比值超过2判断为阳性。
(3) 四氢生物蝶岭负荷试验
BH4负荷试验能鉴别患儿对BH4有无反应,能初步鉴定患者是否为PTPS缺乏症,但确切的BH4反应性PAH缺乏症和BH4缺乏症诊断必须通过尿液蝶呤谱分析及DHPR测定。PKU患者BH4负荷试验结果如图5所示。
美国同行将BH4负荷试验设置为2周,在第1、7、14天分别予BH4 20mg/kg,每天测血苯丙氨酸浓度,如果必要的话试验会延长2周。
(4) 苯丙氨酸负荷实验:
方法:口服phe100mg/kg,服前、服后1、2、3、4小时后分别抽血测phe,了解肝脏中PAH缺乏程度与成熟度。或人工喂养3天高蛋白奶粉后测定血phe浓度。
(5) HPLC尿蝶呤图谱分析
由于四氢生物喋呤缺乏可在尿液中的喋呤谱反映出来,故检测尿液中喋呤谱,有助于PKU分型。
(6) 血红细胞二氢生物喋啶还原酶活性测定
由于部分患儿四氢生物喋呤缺乏是由于二氢生物喋啶还原酶活性缺乏引起,故测定血红细胞二氢生物喋啶还原酶活性有利于二氢生物喋啶还原酶缺乏症的诊断。
(7) 其他检查
A,脑电图:未经治疗的PKU患儿约80%有脑电图异常,表现为高峰节律紊乱、灶性棘波等。
B,头颅MRI检查:PKU患者脑影像学改变主要为髓鞘化发育延迟和T2 加权图像上脑白质内散在斑片状高信号灶,多累及脑室周围白质和额、顶、枕叶。部分患儿还有脑灰白质分化不良、胼胝体发育不良、透明隔缺失、弥漫性和局灶性脑萎缩等。
C,氢质子磁共振波谱(HMRS)检测:利用可检测PKU患儿脑内Phe的浓度,更合理的对其进行治疗干预
D,骨骼X线表现:部分PKU患儿可有骨龄落后,骨骼发育异常,如脱钙或者干骺端该病。
E,智力测定:未经治疗的PKU患儿均有程度不等的智能发育落后,60%属重度低下(IQ低于50)
新生儿期的诊断:依靠新生儿疾病筛查,阳性儿进行复查,并用定量法(氨基酸分析、高效液相法、荧光法)精确测定。
• 正常小儿血Phe小于2mg/dl
• 高苯丙氨酸血症排除BH4缺乏症后, Phe浓度>360μmol/L为PKU
• 高苯丙氨酸血症排除BH4缺乏症后,血Phe≤360μmol/L为轻度HPA
• BH4缺乏症
【治疗手段】
由于苯丙酮尿症是一种常见的隐性遗传疾病,因此,产前基因诊断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目前较为成功的治疗方法有饮食疗法、BH4替代治疗等。(治疗年龄越小,效果越好,生后三周内治疗可有正常智力)。
(1) 经典性PKU、中度高苯丙氨酸血症和轻度高苯丙氨酸血症——饮食疗法
苯丙酮尿症是一种可以通过限制饮食来治疗的遗传病,患者可以采用一些无苯丙氨酸或低苯丙氨酸的氨基酸配方来进行食疗。在治疗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根据个体差异来制定饮食方案; 需要注意补充维生素、微量元素和矿物质。
(2) 四氢生物喋呤反应性苯丙酮尿症——饮食疗法(不含苯丙氨酸的特殊奶粉或蛋白粉治疗)或四氢生物喋呤治疗。
(3) 6-丙酮酰四氢蝶呤合成酶缺乏型及二氢蝶啶还原酶缺乏型的治疗
由于这2种类型不是由于苯丙氨酸羟化酶活性缺乏引起,而是由于四氢生物蝶呤缺乏引起,服用四氢生物蝶呤治疗,同时给予5-羟色胺及左旋多巴治疗。
BH4缺乏型PKU治疗方案:BH4片剂 2~5mg/(kg·d),5-羟色氨酸3~4mg/(kg·d),L-DOPA 3~4mg/(kg·d)。
孕妇在孕前患有苯丙酮尿症,未经治疗或虽经治疗但病情未得到控制,致使母体血液中的苯丙氨酸异常蓄积,导致宫内胎儿的大脑受损等,出现以智力低下为主要特征的病变 ,称为母源性苯丙酮尿症(Maternal Phenylketonuria, MPKU)。它是一种新生儿母源性代谢性先天畸形,而并非是新生儿罹患了的遗传性疾病。PKU妇女怀孕前应重新开始低苯丙氨酸饮食直至分娩,避免高苯丙氨酸血症影响胎儿(小头畸形、智力低下)。
PKU患者在饮食方面的控制可参照《苯丙酮尿症的特殊饮食疗法》(何德阳莉主编)、《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中国食物成分表2002、2004》制定饮食方案。
【致病基因】
98%-99%的苯丙酮尿症患者是由于PAH基因突变所致。人类PAH基因于1985年被克隆(Kwok et al. 首次分离了PAH的整个cDNA全长),该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是12q23.2,全长80.72kb,编码区包含13个外显子,CDS长度为1359bp。
PAH基因编码的蛋白为苯丙氨酸羟化酶,其辅酶是四氢生物蝶岭(BH4)。苯丙氨酸羟化酶单体由452个氨基酸组成,高级结构由自动调整序列(intrinsic autoregulatory sequence, IARS)、ACT结构域、催化中心和低聚反应区组成。苯丙氨酸羟化酶单体结构特点如表1.所述,单体结构图如图1.所示。苯丙氨酸羟化酶单体不具有生物活性,四聚体是苯丙氨酸羟化酶高亲和力和高催化活力的形态。

2、地中海贫血

英文名称:Thalassemia。因珠蛋白合成障碍所致的遗传性溶血性疾病,因为最早发现于地中海区域而称为“地中海贫血”。简称“地贫”。
疾病科普
【定义】地中海贫血又称海洋性贫血,简称“地贫”;是我国长江以南各省发病率最高、影响最大的遗传病之一。
【病因】地贫是一种由于珠蛋白基因突变致使珠蛋白合成受阻或缺陷所致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临床表现】
1.α地中海贫血
α-地中海贫血特征表现为胎儿血红蛋白HbF(α2γ2)及成人血红蛋白HbA(α2β2)含量减少。根据α珠蛋白基因的缺陷或者缺失类型以及临床症状的不同,将α-地中海贫血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静止型:新生儿的Hb Bart值轻微地升高(1-2%),患儿体内过多的γ链会形成四聚体。有时在婴儿的脐带血中检测不出Hb Bart,也不能排除为携带者的可能。在成人体内,无临床症状,也可能伴有中度的小红细胞症和血红蛋白过少,但是HbA2和HbF含量正常。
(2)轻型:新生儿体内Hb Bart值中度升高(5-6%),成人体内HbA2和HbF含量正常,α/β链合成量比例减少到0.7-0.8。
(3)中间型-HbH 病:患者体内过多的β链形成四聚体(HbH),这种四聚体不稳定,容易沉积在老的红细胞内,对脾功能造成损害,导致中度到重度的溶血。HbH疾病在临床和血液学中表现的严重程度变化很大,典型的特征包括:小红细胞和血蛋白过少导致的溶血性贫血,肝脾肿大,黄疸,有时会有中度的α-地中海贫血样骨骼异常。血红蛋白含量为7-10g/dL,平均红细胞体积(MCV)随年龄发生变化(儿童期为58fl,成人期为64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含量为18pg。在妊娠期,溶血性感染或者服用氧化剂类药物会使得贫血加剧。
(4)重型-巴氏水肿胎:患病的胎儿无法合成α链,从而无法形成HbF和HbA。胎儿体内主要含有Hb Bart以及少量的Portland1和Portland2型的血红蛋白(ζ2γ2,ζ2β2)。临床表现为严重贫血(Hb含量为3-8g/dL),显著的肝脾肿大,胎儿水肿,心力衰竭。还有报道先天性身体畸形,尤其是心脏,骨骼和泌尿生殖系统受累程度更大。这类患者胎儿往往夭折或者出生后很快死亡。

2. β-地中海贫血
按照临床发病程度以及临床症状的不同,β地中海贫血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轻型β-地中海贫血:通常无临床症状,但有时有轻度的贫血。
(2)中间型β-地中海贫血:2-6岁发病,生长发育迟缓。轻度贫血,脸色苍白,黄疸,胆石病,肝脾肿大,中度至重度的骨骼改变,小腿溃疡,红骨髓增生,有骨质减少或者骨质疏松的倾向以及血栓形成并发症。
(3)重型β-地中海贫血:通常在6-24个月时发病,患病的婴儿生长较弱,并且逐渐虚弱。喂食困难,腹泻,易怒,反复发作的发烧,可能发生渐进性的由于肝脾肿大造成的腹部肿大。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缺乏治疗,患者表现为生长停滞,脸色苍白,黄疸,肌肉不发达,膝外翻,肝脾肿大,小腿溃疡,骨髓外造血,骨骼改变(腿部长骨的畸形,典型的颅面改变,如:颧骨突出,鼻梁塌陷,先天愚型样的眼睛歪斜,上颌骨增生,上颌牙突出)。
(4)显性遗传的β-地中海贫血病:除了典型的隐性遗传性β-地中海贫血病外,一些稀有的突变使得合成的β珠蛋白极端的不稳定,在红细胞前体中沉积而导致原位溶血。由于在杂合子中表现出临床上的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症状,所以称这种突变所导致的疾病为显性遗传的β-地中海贫血病。
(5)与其它的Hb异常相关的β-地中海贫血:
①HbE/β-地中海贫血:依据症状的严重性分为三类:a.轻型HbE/β-地中海贫血:在15%的东南亚的案例中观察到,这类患者的Hb含量为9-12 g/dl,通常无明显的临床症状,无需治疗。b.中型HbE/β-地中海贫血:占Hb异常相关的β地中海贫血病案例的大部分,患者的Hb含量为6-7 g/dl,临床症状与中型的β-地中海贫血病症状相似。除非感染性沉积造成贫血,否则无需输血。同时,患者可能会铁过剩。c.重型HbE/β-地中海贫血:患者Hb含量为4-5 g/dl。症状与重型β-地中海贫血病患者相似,治疗方式与重型β-地中海贫血病患者一样。
②HbC/β-地中海贫血:患者可能无临床症状但可以在常规检查中查出。有症状者表现为:贫血,脾肿大,很少需要输血,血红蛋白过少并且有小红细胞症。
③HPFH/β-地中海贫血(hereditary persistence of fetal Hb,遗传性胎儿血红蛋白持续存在):
④HbS/β-地中海贫血:临床症状与HbSS[用全称]相同。
(6)其他类型β-地中海贫血病:在少有的案例中发现编码转录因子TFIIH(beta-thalassemia trait associated with tricothiodystrophy)的基因以及X连锁转录因子GATA-1(X-linked thrombocytopenia with thalassemia)的基因的缺陷也会导致β-地中海贫血病。

3、半乳糖血症
半乳糖血症(galactosemia),是一种遗传性代谢疾病,病患不能正常地将半乳糖代谢,但病患具有可以将乳糖分解成半乳糖与葡萄糖的酶,所以这个症状与乳糖不耐症不应混为一谈。半乳糖血症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造成病患患病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足够的半乳糖分解酶。
疾病科普
【疾病名称】半乳糖血症(galactosemia)
【疾病类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
【疾病成因与分型】半乳糖代谢中有3种相关的酶,其中的任何一种酶先天性缺陷均可致半乳糖血症。半乳糖血症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先天性代谢性疾病,杂合子者,上述半乳糖代谢的3种相关酶活性约为正常人的1/2,而纯合子者酶活性则显著降低。控制上述3种酶的基因位点现已清楚,尿苷酰转移酶在第9号染色体短臂,半乳糖激酶在第17号染色体长臂,半乳糖-表异构酶在第1号染色体。经典型半乳糖血症发生于半乳糖代谢的第2步,即1-磷酸-半乳糖尿苷转移酶缺乏,导致其前体1-磷酸-半乳糖堆积而发病。
经典型半乳糖血症和GALT,ALG9,ANXA1等多基因通路异常相关。另外还有Duarte型,GALE缺乏型半乳糖血症等。
【临床表现】
1.急性病程 多数患儿在出生后数天,因哺乳或人工喂养牛乳中含有半乳糖,出现拒乳、呕吐、恶心、腹泻、体重不增加、肝大、黄疸、腹胀、低血糖、蛋白尿等,有上述表现者应考虑有半乳糖血症可能,需即施行有关实验室检查,若能及时检出及采取相应措施,否则可迅速出现白内障及精神发育障碍。
2.轻型病程 多无急性症状,但随年龄增长逐渐出现发音障碍、白内障、智力障碍及肝硬化等。
3.其他 如假大脑肿瘤,为一少见表现,此系半乳糖在脑内积蓄,继之转变为半乳糖醇遂致脑水肿及颅压增高。
【诊断方法】新生儿筛查。
【治疗手段】限食乳糖,并发症对症治疗。

4、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Progressive Muscular Dystrophy)是一类具有临床异质性及遗传异质性的肌肉变性疾病。该病典型症状是在出生时至青少年期的肌无力,其他症状还包括肌张力低下,关节挛缩等。肌营养不良的异质性反映在不同程度的运动发育迟缓、肢体残疾,肌肉病理,血清CK,智力低下以及结构性大脑缺陷。婴儿患病常表现为肌张力低下,自发运动能力差。临床上以进行性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DMD)最为常见。该类病无特定的治疗方法,积极的支持性治疗是必须的,可保持肌肉活动性,预后较差。目前,先天性肌营养不良、肢带型肌营养不良、Emery-Dreifuss肌营养不良等一系列遗传性肌病都可以通过基因检测确诊。
疾病科普
【疾病名称】进行性肌肉营养不良(Progressive Muscular Dystrophy)。
【疾病类型】多数是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DMD和BMD),少数是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病。
【疾病成因与分型】
(1)Duchenne氏和Becker氏肌营养不良(DMD)由肌萎缩蛋白(DMD)功能失活引起;
(2)面肩胛肱型肌营养不良症(FSHD)与D4Z4微卫星以及DUX4基因功能异常相关。
(3)肌强直性营养不良(MMD)与DMPK或者ZNF9基因功能异常相关。
【诊断方法】
(1)常规临床诊断;
(2)基因检测(最有效、最准确)。
【治疗手段】
该类病无特定的治疗方法,积极的支持性治疗是必须的,可保持肌肉活动性,预后较差。
DMD:增加肌萎缩蛋白的表达,肌肉再生和置换,调控信号转导通路;
FSHD:部分药物正在开发;
MMD:部分药物正在开发;
【遗传咨询】
对于X连锁的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如DMD),只有男孩患病,女孩不会患病。男孩的致病基因大部分遗传自母亲,但也有一部分是新发突变导致的,与母亲无关。如果母亲确实携带了致病基因,那么有50%的可能会遗传给儿子,导致儿子发病。如果生女儿,则女儿有50%的可能携带致病基因(并会因此而继续遗传给后代),50%的可能完全正常。该病与父亲无关,但前提是能够确诊是DMD。如果是其他类型的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比如刚好是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的进行性肌营养不良),那么就另当别论了。另外,一般携带缺陷基因的女性不会有肌病的表现,但她们中少数人也会有一些轻微的不正常表现。这取决于携带致病基因的那条X染色体的活性。对于生育过患儿的母亲,应该对患儿做基因检测,确定具体的致病基因,然后再检测母亲是否有同样的致病基因。如果母亲确实携带了致病基因,那么在生育二胎时务必要抽取羊水做基因检测,以判定胎儿是否遗传了母亲的致病基因。

5、粘多糖贮积病
粘多糖贮积病(mucopolysaccharidosis,MPS)一组由于溶酶体酶缺陷造成的酸性粘多糖分子(glycosaminoglycan,氨基葡聚糖)不能降解,导致组织中大量粘多糖沉积和尿中粘多糖排泄增加而发生的疾病。俗称“黏宝宝”。 
疾病科普
【疾病名称】粘多糖贮积症(mucopolysaccharidosis)
【疾病类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疾病成因与分型】溶酶体内参与降解葡萄糖胺聚糖(又名粘多糖)的水解酶缺失造成的未完全降解的葡萄糖胺聚糖在组织和器官的积聚。可分为MPSⅠ,Ⅱ,Ⅲ,Ⅳ,Ⅵ,Ⅶ,Ⅸ型等7种型。
粘多糖贮积症(Mucopolysaccharidoses,简称MPS)是一组粘多糖代谢异常的溶酶体贮积症。粘多糖是构成骨骼、血管、皮肤等人体重要器官的主要成分之一,粘多糖贮积症患者体内细胞缺乏分解粘多糖所需的特定酶,导致粘多糖渐渐堆积在细胞、结缔组织与许多器官中,并引起器官的功能障碍。多发病于幼年,婴儿、儿童期多见。主要的临床症状为智力低下、面容粗陋、巨舌、角膜混浊、心肌病、严重骨骼发育异常、关节僵硬、疝。预后:I型为进行性,4 岁开始严重衰退,常在10 岁前死亡。死亡年龄较其他类型黏多糖贮积症早,死因多为心功能不全。该病的发病率估计为每100000个新生儿里就会有1个患儿,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该病涉及的基因为IDUA。
粘多糖贮积症Ⅱ型(Mucopolysaccharidosis type II),又称为Hunter综合征,是一种X连锁隐性遗传病,由于基因突变导致溶酶体酶艾杜糖-2-硫酸酯酶缺乏,以致粘多糖在体内大量沉积,尿中大量排出硫酸皮肤素、硫酸已酰肝素。患者出生时表现一般正常,约从2岁开始即出现发育落后、骨骼及面容呈轻度胡勒综合征,但较轻,发生较晚,进展也较慢。可有关节强直、爪状手、短小,但无脊柱后弯。皮肤呈皱褶性或结节性增厚,尤以上肢及胸部明显,有时可呈对称性分布,并有多毛。角膜不浑浊,但在晚期用裂隙灯检查可见轻度浑浊。可因视网膜变性而失明。常有进行性耳聋。肝脾肿大,常有慢性腹泻。呼吸有鼾音,常伴有慢性呼吸道感染。肺动脉高压和冠状动脉梗死也很多见。常有心脏扩大并伴有收缩期和舒张期杂音。重型者智力不全较明显。预后甚差。该病涉及的基因为:IDS。
粘多糖贮积症Ⅲ型(Mucopolysaccharidosis type Ⅲ),又称为Sanfilippo 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进行性疾病,主要影响大脑和脊髓(中枢神经系统)。婴儿受累者出生时没有临床表现,症状出现在儿童时期,会表现出焦躁不安,进攻性、睡眠障碍和发展衰退,进而会有癫痫和行为障碍出现。MPS III的临床表现通常有大头,轻度肝肿大,脐疝或腹股沟疝。MPS III有些受累者身材矮小,关节僵硬,或轻度多发性骨发育障碍,往往会出现慢性腹泻,反复上呼吸道和耳部感染。也可能会出现听力和视力问题。与MPS III相关的基因有GNS、HGSNAT、NAGLU、SGSH。该病在新生儿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70,000。
粘多糖贮积症IV型 (MPS IV), 也叫Morquio综合征,是一种主要累及骨骼的进行性疾病。MPS IV 第一个主要特征是通常在早期儿童期发病,受累者表现为各种各样骨骼异常,包括身材矮小、敲膝盖和肋骨、胸部、脊柱、臀部和手腕异常。另外一个主要的特征患者为齿突发育不良,发育不齿突发育不全可能会导致颈椎错位,使得脊髓压缩和损伤,导致瘫痪或死亡。
粘多糖贮积症VI型也叫Maroteaux-Lamy综合征,是一种多个组织和器官扩大并红肿或瘢痕的进行性疾病,骨骼异常也很常见。患者一般在出生时不表出任何异常,在早期孩童期才开始表现出各种临床症状。主要临床特征有巨头畸形,脑积水,粗糙的面容,巨舌等。
粘多糖贮积症Ⅶ型(Mucopolysaccharidosis type Ⅶ),又称Sly 综合征,是一种进行性疾病,影响大部分身体组织和器官,个体的受累程度不同。MPS VII最严重的临床表现为胎儿水肿,从而导致死胎或出生不久后死亡。其他MPS VII受累者通常在儿童早期发病。MPS VII的特点包括大头,大舌,脑积水,独特的面部特征以及骨骼畸形。受累者也经常出现肝脾肿大,心脏瓣膜异常,和脐疝或腹股沟疝,频繁的上呼吸道感染和睡眠呼吸暂停,眼角膜混浊可造成严重的视力丧失。也有可能出现听力损失和智力缺陷。MPS VII是一种罕见的与GUSB基因相关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新生儿人群中的发病率估计为1:25,000。
粘多糖贮积症IX型是一种血清中高透明质酸浓度为主要特点的溶酶体贮积症。临床特征是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块,轻微的身材矮小和髋臼腐蚀,一般神经系统或内脏没有被累及。
【诊断方法】临床病征和实验室检查
【治疗手段】MPS I,II和 VI:酶替代疗法(enzyme replacement therapy)。
重症MPS I儿童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
底物降低疗法(substrate reduction therapy)和基因治疗的研究也取得进展。

6、白化病
是一种较常见的皮肤及其附属器官黑色素缺乏所引起的疾病。俗称“月亮孩子”。因皮肤、眼睛、毛发等色素缺乏而畏光。
 疾病科普
【疾病名称】白化病(albinism)
【疾病类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
【疾病成因与分型】已发现至少有18种基因的突变和白化病相关。
【临床表现】最大不良影响皮肤缺少黑色素,不能抵御太阳照射。不过这可以通过充分的保护来克服。但白化病患者最大的阻碍是视觉上的改变,包括视网膜中央凹发育不全、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色素沉着减少、交叉处视神经的错误指向、虹膜上色素沉着减少、畏光和眼球震颤。
【发病率】西方人群:白化病的所有已知形式在西方人群(大多在北美和欧洲)的发病率是 1:17 000 新生儿(波动范围是 1:10000–20000)。
亚洲人群:一些类型白化病在亚洲的发病率不同。
非洲人群:非洲一些国家的白化病发病率最高,主要因为血缘关系和奠基者效应。
约 20%白化病人不能在分子水平上解释,因为在任何已知基因上都找不到突变或只能找到一 个突变。
在功能上直接或间接与色素沉积有关的基因接近400 个。其中仅稍多于4%的基因在突变时能导致白化病(18个)。新的高通量测序技术有望发现更多基因以及在白化病的已知致病基因中发现新突变。可变性是白化病临床表型的一大特征。例如 OCA2、OCA3、OCA4、OCA5、OCA6、OCA7和 HPS1-9、CHS1是在色素沉积方面表现出高度可变。可变性最极端的表现之一是OA1,皮肤和头发的色素沉积正常,从而很难诊断,除非仔细检查眼睛。除了以上的可变性,各白化病类型也有相同的视觉变化特征,即视网膜中央凹发育不全, 视觉路径的交叉错误指向, 虹膜透照、畏光、眼球震颤。什么特征能真正用于白化病的诊断?主要通过检查视觉系统的改变,辅以其他特征(如色素减退)的检查。 

7、肝豆状核变性
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lson病(# 277900,Wilson Disease, W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缺陷病,由编码铜离子转运ATP 酶(Copper- transporting ATPase 2)的基因ATP7B突变导致,以铜代谢障碍引起的肝硬化、基底节损害为主的脑变性为特点。
疾病科普
【疾病名称】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
【疾病类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疾病成因与分型】铜代谢障碍导致肝脏和神经系统疾病
【治疗手段】肝脏疾病的病人:螯合疗法、肝脏移植。肝细胞移植(正在开发)
神经系统疾病的病人:螯合疗法(疗效一般)。

8、脊髓性肌肉萎缩症
脊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 SMA)是一组由于下运动神经元变性导致进行性无力和肌萎缩的疾病,是婴幼儿期最常见的致死性遗传病。该病发病年龄从出生前到青春期或青年期不等。常见并发症包括体重增加、睡眠困难、肺炎、脊柱侧弯和关节挛缩等。该病发病率约为1:10,000-1:6,000。脊髓性肌萎缩伴呼吸窘迫1型(SMARD1)是引起肌无力和呼吸衰竭的遗传病,始于婴儿期,通常在6周到6个月发病,患儿由于横膈膜麻痹而突发性呼吸困难。极少数患者在儿童期晚期发病。患者呼吸衰竭不久即表现远端肌无力。该病罕见,发病率未知,目前仅见60多例报道。SMA和SMARD1均无特效治疗,目前以对症治疗为主,预后差。
 疾病科普
【疾病名称】脊髓性肌肉萎缩症(SMA)
【疾病类型】常染色体的隐性遗传病
【疾病成因与分型】致病基因是SMN1,约95%-98%的脊肌萎缩症患者是由于SMN1基因的7号外显子(有时合并8号外显子)纯合缺失所致,约2%-5%脊髓性肌肉萎缩症患者是由于SMN1基因的7号外显子缺失突变和基因内失活突变的复合杂合子所致。
脊肌萎缩症有以下几个亚型:
脊肌萎缩症 SMN1 AR
常染色体隐性远端脊肌萎缩症1型 IGHMBP2 AR
常染色体隐性远端脊肌萎缩症4型 PLEKHG5 AR
X连锁远端脊肌萎缩症3型 ATP7A XL
X连锁婴儿型脊肌萎缩症 UBA1 XL
常染色体显性下肢明显型脊肌萎缩症 DYNC1H1 AD
先天性远端脊肌萎缩症 TRPV4 AD
【诊断方法】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两个完整的SMN1拷贝的缺失可以确诊SMA。如果只有1个完整的拷贝,且临床表型与SMA相符,那么应该对剩余的SMN1基因进行测序,寻找其他细微的突变。如果两个完整的SMN1拷贝都存在,那么确诊为SMA的可能性很小,但是如果有显著的SMA典型表型或SMA遗传血缘关系,则应该对SMN1基因进行测序。如果测序显示一个完整的SMN1基因存在包括神经源性肌电图在内的SMA表型,则应考虑其他运动神经元疾病。即使SMN2拷贝的数量对SMA的诊断不是必须的,也应该进行常规评估,因为它是影响SMA表型严重程度的重要因素。

9、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
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congenital adrenal hyperplasia)是由于肾上腺皮质激素生物合成酶系中某种或数种酶的先天性缺陷,使皮质醇等激素水平改变所致的一组遗传代谢性疾病。
 疾病科普
【疾病名称】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congenital adrenal hyperplasia)
【疾病类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疾病成因与分型】致病基因是CYP21A2及其假基因CYP21A1P。CYP21A2基因突变占比95%,是最常见的类型,临床表现为21羟化酶缺乏症。
【诊断方法】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
【治疗手段】糖皮质激素和盐皮质激素替代疗法。

10、鱼鳞病
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皮肤角化障碍性疾病。患者以皮肤干燥、鱼鳞状鳞屑为特征,又称“鱼儿”。
疾病科普
【疾病名称】鱼鳞病(ichthyosis)
【疾病类型】常染色体显性、常染色体隐性或X染色体隐性疾病
【疾病成因与分型】表皮分化异常造成的皮肤疾病。
【诊断方法】临床病征。
【治疗手段】外用药治疗(尿素、丙二醇、丙二醇与乳酸联用、钙泊三醇软膏、利阿唑抗雄激素药),并发症治疗。

11、血友病
血友病(Hemophilia)为一种因凝血因子缺乏而导致的先天性血液凝固异常的遗传疾病。血友病患者俗称“玻璃人”。他们碰不得摔不得,每一次轻微的磕碰创伤也会让他们流血不止。
疾病科普
【疾病名称】血友病(haemophilia)
【疾病类型】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疾病成因与分型】依缺乏的凝血因子种类不同,分为血友病A(因子VIII缺乏症)和血友病B(因子IX缺乏症)两种类型。血友病A约占80~85%,血友病B约占15%。
【治疗手段】凝血因子浓缩物(Haemate® P治疗,Beriate® P治疗,重组人凝血因子VIII产物)。

12、囊性纤维化
该病治疗的主要目标是防止感染,减少肺部分泌液的量和黏稠程度,改善呼吸,维持足够的营养。该病预后较差,约半数患儿因并发症于10岁前死亡,活至成年者较少,如能早期诊断并治疗,可存活至成年。据统计1992〜2001年,法国囊性纤维化新生儿的患病率约为1/2,838,如果算上因产前诊断而终止妊娠的案例,患病率可达到1/1,972。
 疾病科普
【疾病名称】囊性纤维化(cystic fibrosis)
【疾病类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疾病成因与分型】由位于7号染色体的CFTR基因突变引起。目前已发现的CFTR基因突变超过1500种。F508del是最常见的突变类型。
【诊断方法】新生儿CF筛查,汗液检验法,CF基因分型,鼻电位差测试,常规诊断。
【治疗手段】呼吸道清洁治疗,呼吸道表面液体和粘液变化治疗,抗菌剂,消炎药,CFTR 调控剂,肺移植,营养治疗。

13、成骨不全
成骨不全症,是一种罕见遗传性骨疾病。又称脆骨病,瓷娃娃,患儿易发骨折,轻微的碰撞,也会造成严重的骨折。
 疾病科普
【疾病名称】成骨不全(osteogenesis imperfecta)
【疾病类型】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疾病
【疾病成因与分型】分为Ⅰ,Ⅱ,Ⅲ,Ⅳ四种类型。最主要的类型由Ⅰ型胶原蛋白合成不足引致。该病的发病率约为6:100,000-7:100,000,1型和4型最常见,发病率可达4:100,000-5:100,000。
【治疗手段】药物疗法主要是二磷酸盐疗法。恢复和物理治疗。骨科手术。心理治疗。一些新的疗法正在开发。

14、马凡综合征
马凡综合征(Marfan Syndrome)是由一位法国儿科医师于1896年首次描述的一种以心血管、眼睛和骨骼三大系统的缺陷为主要特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本病的发病率约为 1:5,000-1:10,000。患者以蜘蛛脚样指、身材瘦高为主要特征,俗称“蜘蛛人”。该病发病年龄一般在新生儿及成年人期间,涉及全身系统的结缔组织,具有高度的临床异质性,60%的马凡综合症患者都会出现晶状体从瞳孔处剥离,30%~40%的病人有心血管系统并发症,最常见的心血管异常为主动脉特发性扩张、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和二尖瓣异常等。
 疾病科普
【疾病名称】马凡综合征(Marfan syndrome)
【疾病类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疾病成因与分型】由FBN1突变引致。
【诊断方法】基于Gent nosology的诊断标准。基因检测不常用。
【治疗手段】尚未有有效的治疗方法。angiotensin II受体拮抗剂(阻断TGFbeta信号转导通路)正在进行临床试验。
【参考文献】Aortopathy in Marfan syndrome: an update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in the research of Marfan syndrome]
Clinical,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aspects of the Marfan syndrome. 

15、克氏综合征
克氏综合征又称为先天性曲细精管发育不全综合征(Klinefelter Syndrome)是一种性染色体畸变的遗传病。本病特点为患者有类无睾身材、男性乳房发育、小睾丸、无精子及性能力低下等。本病患者最常见的类型是性染色体为47,XXY,即比正常男性多了1条X染色体,因此本病又称为47,XXY综合征。除了常见的47,XXY核型以外,还有48,XXXY、49,XXXXY以及46,XY/47,XXY嵌合型。患者的染色体核型中X染色体越多,伴发症越严重。46,XY/47,XXY,這种染色体核型的患者,睪丸功能会较好。
疾病科普
【病因】
病因是由于父母的生殖细胞在减数分裂形成精子和卵子的过程中,性染色体发生不分离现象所致。卵细胞在成熟分裂过程中,性染色体不分离,形成含有两个X的卵子,这种卵子若与Y精子相结合即形成47,XXY受精卵。如果生精细胞在成熟过程中第1次成熟分裂XY不分离,则形成XY精子,这种精子与X卵相结合也可形成47,XXY的受精卵。约有60%源自母体减数分裂,亦即Xm Xm Y。40% 则源自父方精子生成(spermatogenesis)時减数分裂第一期X及Y的不分离 (Xm Xp Y) 所造成。
【临床表现】
患者在儿童期无异常,常于青春期或成年期时方出现异常。患者体型较高,下肢细长。由于多了1个或多个X染色体的原因,所以会有雄性激素制造不足以及雌性激素制造过多的问题。从而导致约半数患者两侧乳房肥大,皮肤细嫩,声音尖细,无胡须,体毛少等。外生殖器常呈正常男性样,但阴茎较正常男性短小,两侧睾丸显著缩小,多小于3厘米,质地坚硬,性功能较差,精液中无精子,患者常因不育或性功能低下求治。智力发育正常或略低。
另外由于雌性激素过度分泌,患者患乳腺癌的几率是常人的20倍。
【并发症】
骨质疏松, 男性女乳症,二型糖尿病以及抑郁症等精神疾病多发
【检查】
X小体阳性,染色体核型为47,XXY则可确诊。
【治疗与遗传】
长期补充雄性激素以改善第二性征以后,患者可正常发育跟结婚。国内通常使用十一酸睾丸酮胶囊与十一酸睾丸酮针剂进行激素补充治疗。但由于精液中无精子,所以会面临不孕。
目前医学文献曾报道过极少数成功怀孕的案例,是利用细针直接刺入睪丸,从中吸取出单一精子,再使卵子在体外受精,来达成生育下一代的技术称为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可是用此方式获得的精子,可能也具有两条性染色体,所以生下的女孩会帶有三条X染色体,而男孩也会是克氏综合征患者。 

16、alport综合征
 疾病科普
【疾病名称】Alport综合征(Alport syndrome)
【疾病类型】多数是X染色体连锁显性遗传疾病,少数是常染色体隐性和显性遗传疾病
【疾病成因与分型】由COL4A3, COL4A4 和COL4A5基因突变引发
【诊断方法】综合考虑疾病家族史,病人的肾功能、视觉和听觉功能。基因分型和肾脏穿刺检查也可作为参考。
【治疗手段】带有慢性肾脏疾病的儿童:一线药物是ACE抑制剂ramipril,二线药物是AT1受体拮抗剂。
视力和听力衰退症状没有对应的药物。
动物实验揭示了很多新的潜在治疗方法。
一些血液中的标志物也有望用于Alport综合征肾脏疾病的诊断和预后分析。

17、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症
葡萄糖六磷酸盐脱氢酶缺乏症,又名G6PD缺乏症(英文: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G6PD) deficiency),是一种常见的先天遗传性疾病。因G6PD酶缺乏导致红细胞不能抵抗氧化损伤而遭受破坏。俗称蚕豆症。
 疾病科普
【疾病名称】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缺乏症(Glucose 6- phosphate dehydrogenase deficiency)
【疾病类型】X连锁不完全显性遗传
【疾病成因与分型】G6PD基因突变,导致该酶活性降低,红细胞不能抵抗氧化损伤而遭受破坏,引起溶血性贫血。
【诊断方法】临床病征,生化检测,分子检测。
【治疗手段】禁食蚕豆及相关食品。避免采用某些药物。

18、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pidermolysis bullosa,EB)是一种遗传性结缔组织疾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在皮肤上起水泡,同时也可影响口腔、食道、肺、肌肉、眼睛、指甲和牙齿。该病可分为3种类型,EB单纯型、EB交叉型、EB营养障碍型。EB单纯型是最温和也是最常见的形式,而EB交叉型和EB营养障碍型不常见但危害性最严重。没有治愈该病症的方法。目前治疗只是解决症状,例如预防疼痛、预防伤口感染。EB在美国新生儿中的发病率约为1/50,000。
 疾病科普
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pidermolysis bullosa,EB)是一种遗传性结缔组织疾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在皮肤上起水泡,同时也可影响口腔、食道、肺、肌肉、眼睛、指甲和牙齿。该病可分为3种类型,EB单纯型、EB交叉型、EB营养障碍型。EB单纯型是最温和也是最常见的形式,而EB交叉型和EB营养障碍型不常见但危害性最严重。没有治愈该病症的方法。目前治疗只是解决症状,例如预防疼痛、预防伤口感染。EB在美国新生儿中的发病率约为1/50,000。
目前,科研人员已经发现至少10个与大疱表皮松解症相关的基因,除Dowling-Meara型单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外,其余类型的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通过基因检测,有可能为患者找到确切的致病基因突变位点,并可根据患者父母的基因检测结果来判断基因突变位点的来源,从而为整个家族指导生育,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

19、酪氨酸血症
酪氨酸血症(Tyrosinemia)是一种由于水解酪氨酸的酶缺失引起的遗传性代谢病。其特点是血中酪氨酸浓度升高。根据缺失的酶不同,该病可分为三种亚型,每种亚型临床特征各异。其中,1型是最严重的亚型,是由胡索酰乙酰乙酸水解酶(FAH)的缺失引起,若未得到及时治疗,会导致婴幼儿患者肝脏严重受累,或次年发生肝功能障碍和肾小管功能障碍,并伴有生长障碍和佝偻病。未经治疗的患儿常在10岁前死亡,若辅助药物(如尼替西农)和低酪氨酸饮食治疗,则有90%以上的存活率。其他两种亚型分别由另外两种酶缺失引起,症状较轻。1型发病率约为1:100,000。2型发病率约为1:250,000。3型罕见。
 疾病科普
酪氨酸血症(Tyrosinemia)是一种由于水解酪氨酸的酶缺失引起的遗传性代谢病。其特点是血中酪氨酸浓度升高。
根据缺失的酶不同,该病可分为三种亚型,每种亚型临床特征各异。其中,1型是最严重的亚型,是由胡索酰乙酰乙酸水解酶(FAH)的缺失引起,若未得到及时治疗,会导致婴幼儿患者肝脏严重受累,或次年发生肝功能障碍和肾小管功能障碍,并伴有生长障碍和佝偻病。未经治疗的患儿常在10岁前死亡,若辅助药物(如尼替西农)和低酪氨酸饮食治疗,则有90%以上的存活率。其他两种亚型分别由另外两种酶缺失引起,症状较轻。1型发病率约为1:100,000。2型发病率约为1:250,000。3型罕见。
酪氨酸血症1型 致病基因为FAH
酪氨酸血症2型 致病基因为TAT
酪氨酸血症3型 致病基因为HPD 

20、庞贝病
庞贝病(Pompe Disease),学名为:糖原累积病II型(Glycogen Storage Disease Type II),又称为酸性α-葡糖苷酶缺乏症,是一组遗传性糖原代谢病,是由于参与糖原合成或分解的多种酶中的任何一种酶的缺乏所致,以异常量或异常类型的糖原在组织中沉积为特征。
 疾病科普
俗名:庞贝病(Pompe Disease)。学名:糖原累积病II型(Glycogen Storage Disease Type II)或酸性α-葡糖苷酶缺乏症,是一组遗传性糖原代谢病,是由于参与糖原合成或分解的多种酶中的任何一种酶的缺乏所致,以异常量或异常类型的糖原在组织中沉积为特征。
糖原累积病至少有12种类型,糖原累积病II型的主要病理表现为糖原沉积于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临床可表现为肌肉无力、心肌肥大、心功能不全等症状,严重者可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其中,进行性肌无力是GSDII最普遍的临床表现。
糖原累积病II型(GSDII)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R),由编码酸性α-葡糖苷酶(acid alpha-glucosidase)的GAA基因突变导致。关键基因区域序列变异可解释病例的83%-93%。
在中国南方及台湾地区,该病发病率为1/50000,携带率为1/100。

21、特纳综合征
特纳综合征是一种X染色体全部或部分缺失引起的先天性疾病,发病率约1/2500女婴,是导致女性高促性性腺功能减退症的常见病因。
疾病科普
病因:单一的X染色体来自母亲,失去的X染色体由父亲的精母细胞性染色体不分离造成。在某些条件下,细胞中的染色体组可发生数量或结构上的改变,这一类变化称为染色体异常。大多数致突变的因素都可以引起染色体畸变。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为身矮、生殖器与第二性征不发育和一组躯体的发育异常。身高一般低于150厘米。女性外阴,发育幼稚,有阴道,子宫小或缺如。躯体特征为多痣、眼睑下垂、耳大位低、腭弓高、后发际低、颈短而宽、有颈蹼、胸廓桶状或盾形、乳头间距大、乳房及乳头均不发育、肘外翻、第4或5掌骨或跖骨短、掌纹通关手、下肢淋巴水肿、肾发育畸形、主动脉弓狭窄等。智力发育程度不一。寿命与正常人同。母亲年龄似与此种发育异常无关。LH和FSH从10~11岁起显着升高,且FSH的升高大于LH的升高。Turner患者骨密度显着低于正常同龄妇女。
疾病分型:Turner综合征的染色体除45,X外,可有多种嵌合体,如45,X/46,XX,45,X/47,XXX。或45,X/46,XX/47,XXX等。临床表现根据嵌合体中哪一种细胞系占多数而异。正常性染色体占多数,则异常体征较少;反之,若异常染色体占多数,则典型的异常体征较多。
Turner综合征也可由于性染色体结构异常,如X染色体长臂等臂Xi(Xq),短臂等臂Xi(Xp),长臂或短臂缺失XXq-,XXp-,形成环形Xxr或易位。临床表现与缺失多少有关。缺少者仍可有残留卵泡而可有月经来潮,数年后即闭经。

22、威廉姆斯综合征
威廉姆斯综合征(Williams Syndrome)是一种因第七号染色体长臂缺失约26个基因而导致人体精神发育异常的罕见遗传病。1961年首次由新西兰人 J.C.P. Williams定义。据估算,其在新生儿中的发病率为1/7,500-1/20,000。
疾病科普
【疾病简介】威廉姆斯综合征是一种因第七号染色体长臂缺失约26个基因而导致人体精神发育异常的罕见遗传病。1961年首次由新西兰人 J.C.P. Williams定义。据估算,其在新生儿中的发病率为1/7,500-1/20,000。
【临床表现】特殊面容,伴有矮鼻梁;会表现出异于常人的欢乐,通常热爱音乐;极度友善,很容易接受陌生人;发育迟缓并伴有语言问题;常伴有心血管方面的问题,如主动脉瓣上狭窄和暂时性高血钙。
【遗传咨询】:该病致病原因是染色体7q11.23微缺失,多为散发的新发突变(即患儿染色体7q11.23微缺失但其父母染色体正常)。如果患儿是新发突变致病,再次生育时患此病的可能性低于1%。即使父母未发病,理论上依然存在生殖系嵌合(germ line mosaicism)的可能,虽然这种可能性很低。如果父母一方是该病患者,那么遗传给下一代的风险是50%。
【诊断方法】:常规临床诊断和基于基因测序技术的分子诊断。如需做基因检测,请咨询400-605-6655。
临床护理:
1.控制钙的摄入,少吃高钙食品;
2. 不使用含维生素D的药剂;
3. 主动脉瓣上狭窄患者需通过手术治疗;
4. 早期需进行牙齿护理;
5. 针对患者进行特殊教育,诱导听力,开发音乐潜能,锻炼沟通技能,培养一定的社交技能;
6. 心理卫生辅导等;

23、神经纤维瘤
神经纤维瘤(neurofibroma),是一种神经嵴细胞发育异常导致多系统损伤的遗传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疾病科普
【疾病名称】神经纤维瘤(neurofibroma)
【疾病类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疾病成因与分型】根据临床症状可以细分为NF1,NF2,雪旺(施万氏)细胞瘤病(schwannomatosis)三种类型。NF1是最常见的类型,全球发病率约1/3000。
【诊断方法】根据临床标准进行诊断(Gutmann et al.,1997),基因检测。
【治疗手段】NF1:监护和手术治疗。目前没有有效的药物。已有部分在研药物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NF2:手术治疗或立体定向放射治疗。VEGF抑制剂bevacizumab将进行临床试验。
雪旺(施万氏)细胞瘤病:手术治疗。暂未开发出靶向治疗方法。

24、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ereditary Spastic Paraplegia,简称HSP )是一组遗传性疾病,主要特征表现为不知不觉渐进性下肢无力和痉挛。
 疾病科普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ereditary Spastic Paraplegia,简称HSP )是一组遗传性疾病,主要特征表现为不知不觉渐进性下肢无力和痉挛。
根据临床特征的不同将遗传性痉挛性截瘫分为
简单型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复杂型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简单型遗传性痉挛性截瘫表现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仅局限于渐进性下肢痉挛无力、高渗性膀胱障碍、下肢振动感觉轻微减少,而复杂型遗传性痉挛性截瘫还与其他系统或其他神经系统有关,如癫痫、痴呆、肌萎缩、周围神经病。
CYP7B1, SPG7, SPG11, ZFYVE26, SPG20, SPG21, L1CAM, PLP1, SLC16A2等基因突变可引起遗传性痉挛性截瘫,该病的遗传方式分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X连锁遗传。
目前没有特定的治疗方法可以防止、缓解或扭转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25、尼曼匹克病
尼曼-匹克病(Niemann-Pick disease,NPD)又称鞘磷脂沉积病,是一组脂质代谢异常的溶酶体贮积病。该病由于鞘磷脂磷酸二酯酶等基因突变造成神经鞘磷脂代谢异常,导致过量脂类累积于患者的肝脏、肾脏、脾脏、骨髓、脑部,从而造成这些器官的病变。尼曼匹克病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多发生在婴幼儿,其特点是全身单核巨噬细胞和神经系统有大量的含有神经鞘磷脂的泡沫细胞,临床以肝、脾肿大和中枢神经系统受累为主要特点。
 疾病科普
【疾病名称】尼曼匹克病(Niemann-Pick disease)
【疾病类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
【疾病成因与分型】分为A、B、C、D和成年型五种类型。
【诊断方法】根据临床病征诊断;通过基因测序辅助诊断。
【治疗手段】无特效疗法,对症治疗。

26、G6PD缺乏症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是一种X连锁不完全显性遗传疾病,俗称蚕豆病,是由于G6PD基因突变,导致该酶活性降低,红细胞不能抵抗氧化损伤而遭受破坏,引起溶血性贫血。
 疾病科普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是一种X连锁不完全显性遗传疾病,俗称蚕豆病,是由于G6PD基因突变,导致该酶活性降低,红细胞不能抵抗氧化损伤而遭受破坏,引起溶血性贫血。 

27、多囊肾
多囊肾是一种遗传性肾脏疾病,根据其遗传特点可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autosomal dominant polyeystie kidney disease,ADPKD)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多囊肾(autosomal recessive Polyeystie kidney disease,ARPKD)。
 疾病科普
多囊肾是一种遗传性肾脏疾病,根据其遗传特点可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autosomal dominant polyeystie kidney disease,ADPKD)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多囊肾(autosomal recessive Polyeystie kidney disease,ARPKD)。 

28、结节性硬化
是一种以多器官的组织缺陷和错构瘤为特征的系统性疾病,脑、眼、肾、心脏、皮肤为主要的受累器官,而肺、骨骼以及一些内分泌腺体有时也常常受到累及。俗称“蝴蝶结”。
 疾病科普
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TSC),又称结节性硬化综合征、结节性硬化、结节性脑硬化、Bournerville 病、Pringle 病。
TSC 是一种累及多系统的疾病,临床以面部皮脂腺瘤、癫痫发作及智能减退为主要特征。可发生于从胎儿到成年晚期的任何年龄,疾病表现有明显差异性。幼儿时期最常见的表现是婴儿痉挛或癫痫发作。
遗传方式:该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很大一部分病例(60%~80%)为散发性,是由新突变引起的。分子机制:TSC 是由 9 号染色体长臂上的 TSC1 基因(hamartin)或 16 号染色体长臂上的 TSC2 基因(tuberin)发生突变引起的。TSC 的诊断主要基于临床表现,皮肤、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肾脏、肺、视力等都可能有临床症状。脑电图,头颅核磁共振。认知行为评估。肾超声检查等。约 85%的患者中可发现突变,其中 TSC1 突变占 31%,TSC2 占 69%。这两个基因的分子遗传学检测已应用于临床。 流行性:TSC 在成年期呈高度外显。发病情况有高度差异性。在新生儿中,TSC 的发生率为1/5,800。突变率为 1/25,000。
目前本病无特异性治疗方法, 主要是对症治疗如控制癫痫发作,婴儿痉挛可用 ACTH 治疗;应用脱水剂降低颅内压,脑脊液循环受阻可手术治疗,面部皮脂腺瘤可行整容术。肿瘤引起症状者考虑摘除,囊肿亦然。 由于本病病程进展缓慢,部分患者预后不良,多数患者可存活数十年,对症治疗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肾功能衰竭、心力衰竭、癫痫持续状态、呼吸衰竭等并发症为主要死亡原因。
抗癫痫药物治疗,氨己烯酸(Vigabatrin)。促肾上腺皮质激素(Corticotropin)作为二线药物。mTOR抑制剂everolimus。生酮饮食。手术治疗。其它对症治疗。
预防措施包括避免近亲结婚、携带者基因检测及产前诊断和选择性人工流产等,防止患儿出生。

29、遗传性长QT综合征
长QT综合征,指心电图上具有QT间期延长,T波异常,易产生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尖端扭转型室速(TdP)、昏厥和猝死的一组综合征。
 疾病科普
【疾病名称】遗传性长QT综合征(congenital long QT syndrome)
【疾病类型】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病
【疾病成因与分型】遗传性研究在50-80%的病例中鉴定出13中基因型。其中LQT1,LQT2,LQT3是主要的基因型。
【诊断方法】临床诊断主要基于休息时的QT间期,以及晕厥、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等心脏事故,具有LQTS家族史。基因【诊断方法】。
【治疗手段】LQT1:严格的运动限制。β-blockers治疗。
LQT2:严格的运动限制,避免突然性的声音刺激。β-blockers治疗。长期口服钾补充剂。
LQT3:美西律(mexiletine)。

30、甲基丙二酸血症
甲基丙二酸血症MMA (methylmalonic acidemia) 或甲基丙二酸尿症(methylmalonic aciduria) 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疾病,是先天有机酸代谢异常中最常见的病种,由多种原因所导体内甲基丙二酸蓄积,常伴中枢神经系统症候。该病发病年龄从新生儿到成年期不等,严重程度不一。患儿发病呕吐、脱水、张力减退、嗜睡、肝肿大、发育不良甚至死亡。该病发病率约为1:100,000-1:50,000。急性期治疗以补液、纠正酸中毒为主,必要时需透析。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患者需要长期的营养治疗和药物治疗。该病的预后取决于病型、发现早晚及长期治疗的合理性。
 疾病科普
多种原因导致体内甲基丙二酸蓄积而引发的疾病总称

31、遗传性耳聋
耳聋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由遗传性因素引起的约占60%左右。
 疾病科普
说起耳聋,我们都不陌生,细心观察会发现我们的亲戚、朋友中就有一些听力受损的患者。我们的印象中,耳聋大多是先天的,医学上也称为遗传性耳聋。其实遗传性耳聋也分不同的类型:患有耳聋,同时也患有遗传性的其他部位和器官的疾病的,称为综合征型耳聋;没有合并其他部位和系统综合征,因为遗传导致的耳聋我们叫非综合征型耳聋,也称单纯性遗传性耳聋。非综合征型耳聋是常见病,100个遗传性耳聋患者里面,70个是非综合征型。那么在人群中有多少呢?总发病率约为1:1429~1:476,按照我国每年新生儿约1700万,意味着每年有1.19~3.57万新生儿一出生即患有非综合征型耳聋。两三万可不是一个小数字,代表着两三万个新生儿家庭因此受到影响。在目前对耳聋除了助听器及人工耳蜗移植外没有特效药物的情况下,要让每年新出生的这些宝贝儿重回有声世界,就要趁早发现病症,一旦发现听力下降及时助听、治疗,不错过语言发育的关键时期。 

32、Waardenburg
 疾病科普
Waardenburg综合征是一类引起听力损失以及皮肤等处色素沉积的遗传病。 

33、先天性软骨发育不全
 疾病科普

【疾病名称】先天性软骨发育不全(achondroplasia)
【疾病类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疾病成因与分型】由FGFR3突变引起。
【治疗手段】尚未有有效的治疗方法。C-natriuretic peptide正在进行二期临床试验。

34、枫糖尿病
是由于分支酮酸脱羧酶缺陷导致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3种分支氨基酸的酮衍生物氧化脱羧作用受阻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为氨基酸代谢疾病,也属于有机酸血症。
 疾病科普
一种遗传性支链氨基酸代谢障碍的疾病。

35、范可尼贫血
范科尼贫血(Fanconi anemia,FA),是一种可导致器官衰竭、癌症多发等症状的遗传病。
 疾病科普
【疾病名称】范科尼贫血(Fanconi anemia,FA)
【疾病类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X连锁隐性遗传疾病
【疾病成因与分型】FA信号通路至少包含16个基因,任何一个基因发生突变都可能引发范科尼贫血。
【诊断方法】
【治疗手段】干细胞治疗,雄性激素治疗。

36、Rett综合征
Rett综合征,一种严重影响儿童精神运动发育的疾病。患者多为女孩,常表现为丧失说话和动手能力。
 疾病科普
【疾病名称】Rett综合征(Rett syndrome)
【疾病类型】遗传方式尚不清楚
【疾病成因与分型】致病机制尚不清楚。超过95%的患者MECP2基因发生突变。
【诊断方法】基于临床诊断标准(Hagberg et al., 2002)
【治疗手段】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药物治疗有L-carnitine,补镁和melatonin。

山东大学附属生殖医院  版权所有

组织维护:山东大学附属生殖医院  鲁ICP备15033649号-1

地址:济南市经六纬五路157号  电话:0531-87909000  邮编:250021

版权声明 |  法律责任 |  隐私声明 |  联系我们

网站建设:济南广播电视台新媒体中心